昨晚,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播出《远去的生命》,一位来自岛城的母亲张女士含泪向人们讲述了自己原在复旦大学攻读硕士的女儿杨愈青去年的经历。作为1997年青岛市区高考文科状元,被寄予厚望的复旦才女,在生命的花季,杨愈青为什么以这样极端的方式选择了生命的终止?爱女的突然离去和离去前留在病历上的“6年,对不起”的文字对母亲意味着什么?晚报记者走进了这位母亲的内心世界,听她讲述内心压抑已久的痛!
■事件回放
2003年9月8日上午7时30分,一个24岁的女研究生登上了上海一大厦23楼顶端,她是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研究生院三年级的学生。六年前,杨愈青毕业于青岛知名的中学,以青岛市内高考文科第一名的好成绩叩开了复旦大学的校门;四年后她又以复旦新闻学院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取了本学院研究生。在校期间,杨愈青才华崭露,受到知名报社的青睐。似玉的年龄如粲然春花,精彩的世界正向她敞开大门,她充满激情的人生之梦才刚刚开始,可是她彷徨了。23层高楼的顶端,生命正在绝望中徘徊!
此时在青岛开往上海的列车上,一位母亲的心正被折磨着。她想像着母女相见的情景,但她却不敢告诉女儿自己正在赶往上海的途中。回想起早晨通电话时,女儿烦躁的声音“我要睡觉,你不要骚扰我!”母亲敏感的心感到了一丝不安。她想赶紧来到女儿身边,用母亲的慈爱和温柔抚慰女儿压抑的心灵。可是让她始料未及的是,母女相见的场景却永远不会再出现了,因为女儿已从23层楼上飘然而下。以这种惨烈的方式骤然离去,对于逝者可能是无奈,也可能是解脱,可对于母亲来说则是此生无尽的悲痛和绵绵无期的思念,一个母亲的心在流血……
此后的日子里,传言、猜测、同情、谴责此起彼伏,痛失爱女的打击、外界无端的流言像梦魇一样缠绕着母亲!生不如死的她在上海为女儿办理完后事后并没有回到家乡青岛,她和丈夫一起开始了长达一年之久的漂泊,这样有家不能回的“到处流浪”直到前不久才有所改变。
抑郁症,从天而降的凶恶病魔
“这个孩子实在是太可怜了,她与抑郁症整整抗争了六年,她内心的痛苦常人怎么能理解呢?她太坚强了!”说起女儿杨愈青,张女士的眼里泛着泪花,她把头靠在躺椅上,努力不让泪水流下来。虽然事情已经过去一年多了,但有什么还能比回忆辛酸的往事更让她悲苦交加呢!1997年高考前夕,读高三的女儿获得保送上大学的资格,这让全家兴奋不已。可是让他们做梦也想不到的是,最终的保送名单上却没有杨愈青的名字。要强的女儿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击垮了,她陷入了异常愤怒和惶惶不安的深渊里。此后几天的一次高三大考中,原来名列前茅的女儿成绩一落千丈,班级排名倒数第四。彻夜失眠使她精神恍惚,甚至咬手自残来发泄心中的郁闷和不满。但高考迫在眉睫,要强的她要用高考成绩来证明自己。结果,高考成绩下来了,她以标准分802分的好成绩成为市内文科状元。可是一家人还没来得及享受这一欣喜,由于招生部门工作出现问题,迟迟不到的通知书再次将女儿抛进了彷徨的旋涡。备受煎熬的杨愈青陷入了深深的焦虑之中,几天之内体重下降了6公斤,向往已久的复旦大学在她眼里也变得暗淡无光。她说不想上大学了。不知所措的母亲领着孩子到处求医。可是检查结果犹如一个晴天霹雳:女儿患的是内因性(通常所说的遗传)抑郁症。
六年抗争,女儿在死亡线上挣扎
“我女儿是个坚强的孩子,在别人的误解甚至偏见和歧视里,她默默地忍受着病魔的摧残和无辜的伤害,整整抗争了六年!”顺利进入复旦大学后,按理说一切应重新开始,但杨愈青内心的阴影已经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尽管本科四年成绩优秀,尽管学习新闻专业的她还没有走出校门已经成为小有名气的报社实习记者,本科毕业后她又以专业课第一名的好成绩留在复旦继续读研。复旦和大上海给杨愈青提供了更加宽阔的舞台,但是面对无法摆脱的病魔,这样的舞台越宽阔,她心中失落的阴影越重。病情复发时,要强的她不愿意让同学发现,不愿让同学看不起,只好把自己深深地隐藏起来。一次又一次的病情复发,一次又一次地走进精神卫生中心,一次又一次地紧紧将自己包起来,这种周而复始的恶性循环把她逼到了悬崖的边缘。虽然女儿每次发病,母亲都心急如焚地赶到上海陪伴女儿;很多次母亲都萌发了到上海租房居住照顾女儿的念头,但都被要强的女儿拒绝了。杨愈青曾坚信在科学发达的今天,抑郁的阴影总有一天会从她的身上消失。可是这样的期盼随着一次又一次的病情复发逐渐幻灭了。生活对于她来说仿佛已经成了沉重的负担,她不愿再这样生活下去,更不愿成为命运的累赘,连自己的生命都不能主宰的痛苦无时不在折磨着这颗敏感的心,负担之重,已让她年轻的心灵再也无法承受!
活下去,妈妈要为爱女说话
天下最惨痛的事莫过于突然失去最爱的亲人,女儿的音容笑貌和母女间的缕缕深情只能化作终生深深的遗憾了。
“彤彤(杨愈青的小名),办完事后妈妈就来陪你!”这是母亲面对孤寂地躺在冰冷的玻璃棺材里的宝贝女儿所说的一句话,也是在上海处理女儿后事的日子里,妈妈心里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失去爱女的痛苦和无奈让母亲一下子陷入了绝望的境地,生活和生命对于她来说已经没有任何意义。
让张女士意想不到的是,年轻的生命刚逝去,传言随之四起:导致,个性极端导致,大学竞争压力过大导致等等猜测和流言在上海、在青岛迅速蔓延。尽管母亲拿出女儿六年的病历来证明,但都被无端的传言淹没了。“孩子也太自私了,怎么能这样残忍地抛下父母不管呢?”“是父母给孩子的压力太大毁了孩子!”爱女不幸逝去后,痛失爱女的母亲不仅没有得到人们应有的理解和同情,反而受到了不应有的责难和非议,甚至招来了一些恶意的猜测。“我认为我的女儿是天下最优秀的女儿,她与病魔苦苦抗争了六年,她实在是无辜无奈而又无能为力了!”
面对人们猜疑和不信任的目光,张女士坚强起来,坚信终有一天她能把久久憋在心里想说的话说出来!
站出来,让家庭不再失去孩子
办理完女儿的后事,张女士和丈夫东躲西藏地过着有家不能回的流浪生活。爱女的音容笑貌历历在目,爱女在抑郁中苦苦挣扎的无奈近在眼前,一个曾经被认为是成功家庭的“神话”在人们有意或无意的猜测与流言中破灭了。张女士说原来自己对忧郁症的了解并不多,更不知道还有很多的大学生因此和女儿一样走上了不归路。在北京的日子里,通过一些治疗抑郁症的医生和专家的劝导,逐渐摆脱阴影的张女士在听说还有不少大学生也正因遭受抑郁症的折磨而苦苦挣扎在死亡线上时,她的心再一次感受到莫大的震动,她想到“干预”的组织里当一名义工,用一颗母爱的心去唤醒那些饱受病魔折磨的孩子,唤起整个社会对抑郁症患者的理解与宽容。今年十一月,在国际预防协会与世界卫生组织举办的“世界预防日”系列活动中的一次会议上,张女士应邀出席并发言。这是她在女儿出事后第一次当众敞开封闭已久的心扉,诉说心中压抑已久的苦痛。这位中国母亲字字血、声声泪的诉说让整个会场泣不成声。她不止一次地洒泪呼吁:请大家抛弃世俗观念,对患抑郁症的孩子们多一些宽容和关爱,千万别再让更多的父母痛失自己的孩子了!
对话
记:作为父母是不是对抑郁症也存在着偏见呢?
张:彤彤毕竟是个孩子,如果她不走这条路的话,她还要参加工作,还要恋爱成家,作为父母怎么能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孩子患有抑郁症呢?我们确实隐藏得很深,亲戚都不知道。
记:出事前,彤彤有什么反常的表现吗?此前她和您谈过关于生死的一些话题吗?
张:我们谈过一次生死问题。那是2002年韩日世界杯期间的一个晚上,她曾经说到这个事。她说门外的同学们看世界杯足球赛的欢呼声此起彼伏,而她却躲在屋里独自默默地哭泣,她说同学们谈恋爱的谈恋爱,旷课的旷课,有的女同学男朋友都换了好几个,她却不越雷池一步,可是为什么自己还是如此痛苦,如此绝望,她说她真不想再活下去了……
记:您一直在呼吁社会对抑郁症患者多一些关爱,您觉得现在的社会环境怎么样?
张:在彤彤病情反复、痛苦绝望的时候,虽然她极力隐藏,但也不是一点儿表现都没有,如果老师、同学能向她伸伸手,还有医生能认真负责地关注一下,还有……,我想彤彤也不至于!现在都是独生子女,一个孩子牵扯着几个家庭命运,孩子的生命决不仅仅只属于他们自己。(翻看着女儿遗留的照片,母亲的手有些颤抖。她把女儿的一张一寸彩照捧在手心,一年多来,她已经习惯了这样用心跟女儿说话。)
记:彤彤出事后,作为母亲您觉得自己该反思什么呢?
张:我以前总是觉得孩子有能力,又考上了名牌大学,可以做得更好一些,所以对孩子的要求也太高了些……如果彤彤真能回来,我宁愿她不上大学,即使做个普普通通的人,只要她快快乐乐的,我就心满意足了,可是一切都晚了……老天可以惩罚我,可是这样的惩罚未免太重了,让我根本无法承受!
■相关链接
抑郁症将成为第二大疾病
1999年11月14日世界卫生组织(WHO)总干事布伦特兰博士披露,精神疾病已经给人类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世界上前10种致人残废或丧失劳动能力的疾病中有5种是精神疾病:精神抑郁症,精神分裂症,两极精神紊乱,酗酒和强迫性神经病。而全世界的十大疾病中,精神抑郁症位于第五位。
据估计,到2020年,除缺血性心脏病以外,抑郁症会成为影响寿命、增加经济负担的第二大疾病。未来几年中国的情况也不例外。精神障碍在我国疾病总负担的排名中居首位,已超过了心脑血管、呼吸系统及恶性肿瘤等疾病。在世界范围内,抑郁症患者有3.4亿,每年有1000万到2000万有企图的人群中,45%-70%是明显的情绪抑郁。抑郁症是每个人都可能得的疾病。
抑郁症是可以治好的。抑郁症患者由于戴上了有色眼镜,常常悲观绝望,甚至企图,这是不理性状态下的不理性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