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对新时期青年与青年工作的影响”课题调研结果显示,尽管互联网在我国发展的历史不算长久,但它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及影响,在青年人身上明显显示出来,并形成为一些不同于其他社会阶层的“青年问题”。互联网对青年人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交流手段和生活习惯产生了巨大影响,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影响对青年的价值观和行为既具有极其深远的人文意义,也具有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
一、计算机网络的传播特性造成信息泛滥,各种信息垃圾会弱化青少年的道德意识
互联网在强化了青年地球村村民意识的同时,也弱化了他们的民族意识。所谓网络“新人类”的身上本来就带有很强的国际化色彩,而互联网的使用跨越了时空的界限,增强了他们作为地球村村民的意识,还有利于他们在日益“一体化”的世界中生存。另一方面,与这种“一体化”意识相伴的是,种族、民族意识的弱化,民族认同感减弱,民族身份逐步消解。在某种意义上不利于爱国主意思想的形成。
互联网还对现有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产生了或可能产生影响和冲击。对于“在网络交往中,应遵守诚实守信的社会公德”这一观点,在38.8%的人表示“现在做起来很难”,还有5.3%的人认为“没有必要”。有14.4%的人认为网络的使用会提高社会道德水平。同时,也有15.3%的人认为网络的使用会降低社会的道德水平。还有46.6%的人表示“很难确定”,对于“网络黑客”的行为,有26.3%的人表示“黑客有高超的技术,令人佩服”,16.7%的人认为“黑客的行为促进了网络技术的发展”,还有24.4%的人表示“不好说”。只有24.2%的人明确表示,“黑客的行业具有社会危害性,应严厉惩罚并尽力杜绝”。
二、网络文化的直接化、形象化对青少年的思维方式造成极大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妨碍其整体素质的提高
不可否认,计算机网络信息的丰富性对开阔青少年的眼界,帮助他们了解的新鲜事物具有正面作用,但是信息的丰富伴随着信息的爆炸、信息的污染,网络上流动的各种冗余信息成为干扰青少年选择有用信息的“噪音”,影响了有用信息的清晰度和效用度,不利于青少年对知识的正常吸收,而且计算机网络挤占了青少年阅读书本、思考问题的时间。1995年一项对九省市自治区4845名青少年进行的调查中发现,40%的人除了课本以外基本没有藏书,藏书50册的人只占36%,藏书500册以上的只有2%。阅读量的减少不仅影响了青少年知识结构的平衡,更重要的是极大地破坏了他们的文字应用能力。许多青少年计算机操作得非常熟练,却写不出漂亮的汉字、流畅的作文,文章中错字、病句随处可见,这种现象不能不让人担忧。
三、互联网的隐蔽性,将导致青少年不道德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增多
在一人一机的环境下,青少年不必与其他人面对面地打交道,从而没有传统社会的熟人圈子去对人的行为进行约束。同时,网络技术使人们的身份可以变成电脑上的一串字符,任何人都可以随便用不同的名字、性别、年龄与人交流而不会被人觉察。据统计,目前,计算机犯罪大约只有1%被发现,而且这1%中,只有4%会被检控。正如新近流行的俗语所言,“在网上,无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行为主体的这种相对隐蔽性,使得网上的不道德行为日益增多。根据北京五所高校的一个调查,有12.5%的人曾经获得他人的邮件,有9.8%的人曾经查阅黄色的或文字,98.6%的人曾经获得机密和他人的私人信件,5.4%的人曾发布不健康的信息。
四、互联网的虚拟性特征将导致数字化人的出现,造成青少年的非人性化的倾向
由于网络将各个地方的站点连在一起,形成一个虚拟的空间。这样,全球实际上有两种存在,即领土意义上的社会存在和虚拟的社会存在,这两种存在之间的反差十分巨大,造成了许多青年逃避现实,不愿回到真实的世界中来,患上了网上上瘾综合症,成为视频白痴。同时,人们摄取信息时越来越依赖于间接和抽象的符合系统,使他们以一种彻底的外在化、符号化的方式和冷冰冰的操作伦理来对待整个人类和真实的社会,人与人的交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困难,并将人际交往中的我—你关系变成我—他的关系。由于具有可视性、亲和感的人际交往机会大大减少,个人也会产生紧张、孤僻、情感缺乏等症状,有些甚至产生人格障碍和人际交往障碍,只会纸上谈兵,无法面对真实的社会。
五、互联网的全球性使文化网络传播成为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冲突的主要诱因
互联网的全球性特征,将导致青少年的思想混乱。网络使人们形成一个没有地域、没有国界的全球性媒体。在网上,由于技术的原因,现在没有也很难做到进行严格的审查,也不可能对所发布的信息进行逐一核实,人们都在一个绝对自由的环境下接收和传播信息,使得有用与无用的、正确与错误的、先进与落后的信息充斥网络,淫秽、色情、暴力、丑恶内容也在网上广为传播。据统计,网上的无益信息占50%以上,其中网上的黄毒随时可见,美国有人作了一次较为详细的统计,发现网上共有色情图像450620个。这些造成了青少年是非观念模糊,道德意识下降,社会责任感弱化,身心健康受到侵害。同时,互联网的开放性和全球性特征,使得西方文化的渗透加剧。如今在互联网上,英语的内容约占90%,其他世界上的不同语系只占5%。据对互联网上的输入、输出信息流量统计,中国仅占0.1%和0.05%,而美国的这两项指标都达到85%以上。这就意味着发达国家垄断着网上的信息资源,能够通过网络向全球受众不断地传递文化信息,冲击发展中国家的思想阵地,使青少年形成西化的倾向,民族观念和爱国主义思想淡薄。
六、“网络上瘾症”、“网络孤独症”等网络传播人伴生品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构成危害与威胁
电脑空间到处都是新鲜的事物,而且在不断地增加着。因此对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的青少年有着无限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往往会导致青少年对网络的极度迷恋。男性大学生是网迷的中坚力量,由于他们素质不强,自制能力相对较弱,所以成为网络障碍的多发群体。患者因为缺乏社会沟通和人际交流,将网络世界当作现实生活,脱离时代,与他人没有共同语言,从而出现孤独不安、情绪低落、思维迟钝、自我评价降低等症状,严重的甚至有意念和行为。
医学上把这种症状叫作“互联网成瘾综合征”,简称IAD。有研究显示,长时间上网会使大脑中的化学物多巴胺水平升高,这种化学物质令患者呈现短时间的高度兴奋,沉溺于网络的虚拟世界不能自拔,但之后的颓废感和沮丧却较前更为严重。时间一长,这些影响就会带来一系列复杂的生理和生物化学变化。患者初期只是表现为网络的精神依赖,渴望上网冲浪、玩游戏,之后就很容易发展为身体上的依赖,出现食欲不振、焦躁不安等,甚至会引发心血管疾病等各种疾患,需要接受深度的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