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接触网络以后,马上对网络产生了心理兴趣。犹如现实的规则一样,对个体的行为进行约束着。这种虚幻的状态格外得到青少年的青睐,因为在自己感兴趣的时候可以展示真实的自己,一旦发现自己厌倦了,也可以有时间和机会退出。事情的发展和对自己的保护完全是由自己来把握的,能更加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和积极性。
现实生活中网络的交际与现实的交际有很大的不同。首先,现实的交际对象是既定的。因此,为了给对方留下好的印象,塑造良好的“社会自我”,每个人都会有所顾忌,基本会如实地反映自己的人格状况。而网络的交际对象是模糊的,任何留下的特征都有可能是编造的。交流只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存在,发泄或者倾诉自己的苦闷,尝试网络交际的快乐以及未曾谋面的想象空间。
其次,现实中的交流不太容易有时间和足够的机会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掩饰,更不可能进行虚拟。因为每个实体都希望自己的交际是有效的,而且能够为自己带来一定的收益。一旦出现言行不一,就会付出一定的信誉代价,承担相应的责任和后果。
在网络中的情况就有所不同了。现实中的个体有时间和机会以对网络中的自己进行加工和创造,可以美化和掩饰,即使是熟人之间,如果没有明显的辨析线索,也难以分辨出来;其次,对于网络的加工后果没有现实中严重,一旦加工失败,可以迅速退出而不留下任何痕迹,很难有明显的责任承担主体。
网络交往中较少地体会到现实规则的束缚,一旦从感官系统发展到表面价值时会遭到否定和破坏,对感官输入信息的信任也可能受到道德伤害,然后很难在网络上与别人建立亲密的关系,甚至很难编造更加不符合事实的“人格”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