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学校出了错,老师请家长。家长回家后,轻则训斥,重则打骂,唯老师的看法是尊,这是大多数家庭存在的问题。以下举个例子,看家长是怎样“传”话的:
有甲、乙俩个学生参加升重点班的考试,甲生比乙生成绩好得多,甲、乙俩生的家长在考前询问老师情况会怎么样,老师评价说:甲生有点玄,要努力才行,乙生不行,可能考不上。乙生的家长回家后对孩子说:“我今天跟老师谈了一下你们的情况。你们老师说你最近学习进步很大,学习也比较努力,这次考试虽然对你不利,但对你来说问题不大,你只要稍微努力一点就能考上。”乙生瞪着两眼说:“是真的吗?”家长说:“是真的,你们老师刚才和我说的。”孩子仍不相信地看着家长。孩子知道,在老师眼中自己并不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从实力来说,是考不上的。当乙学生从家长那里确信老师的肯定后,在仅有的一周内刻苦学习,超常发挥考上了。而甲学生的家长回家后,直接告诉孩子说:“老师说了,你的成绩有点玄,再不努力,可能就靠不上重点,还不抓紧!”结果,这个成绩好的孩子却落榜了。
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家长不同的传话方式会导致不同的结果。
孩子在学校的学习、行为出现偏差,我们当家长的从老师那里得到这些消息后,回家怎样跟孩子说,是非常重要的。我接触的大部份家长回家后是原封不动地转述老师的话,全然没有主见的样子,或者直接批评、指责、甚至打骂孩子。另外一类家长则一味袒护孩子,认为老师偏心、不公正。所有这些信息带给孩子的感受是:老师又告状了,心中充满了愤恨和不满。这样,孩子与老师、家长之间就容易形成对立,从而以“叛逆”的方式发泄,或自我标榜为“颓废一族”来消极对抗。
那么,家长被请到学校与老师交流后怎样跟孩子谈话呢?
首先,应明确告诉孩子今天到学校的原因。在这过程中不要直接转述老师的话,更不能直接转述老师的批评意见。应该先让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和原因。在孩子讲的过程中不管是正确还是谬误都认真听完。家长应站在中间立场,客观地对孩子提出建议或批评,化解孩子与老师之间的矛盾与误解。如果老师误会了孩子,应做孩子的工作教会他们如何对待别人不公正的看法,并希望孩子“换位思考”——从老师的角度审视一下自己的行为;当孩子错了,与孩子讨论事情的过程和可能的后果,让孩子明白究竟错在哪里?同时鼓励孩子勇敢地承认自己的错误,并承担自己行为的后果——这是非常重要的挫折教育方法,以便提高孩子承受人生打击的能力。当孩子诡辩时,先要及时指出是诡辩,然后取消对这些不良情绪的过渡关注(譬如表示愤怒或者迁就)。既不必争辩也不要强压,留事件让孩子自己反省去。
积极的语言能给孩子正面的心理暗示,消极的语言会导致消极的暗示,这一点敬请家长注意。如何站在孩子与老师的中间,化解师生对立,赢得孩子们尊重,培养孩子的自信,是我们做父母的重要使命。
有甲、乙俩个学生参加升重点班的考试,甲生比乙生成绩好得多,甲、乙俩生的家长在考前询问老师情况会怎么样,老师评价说:甲生有点玄,要努力才行,乙生不行,可能考不上。乙生的家长回家后对孩子说:“我今天跟老师谈了一下你们的情况。你们老师说你最近学习进步很大,学习也比较努力,这次考试虽然对你不利,但对你来说问题不大,你只要稍微努力一点就能考上。”乙生瞪着两眼说:“是真的吗?”家长说:“是真的,你们老师刚才和我说的。”孩子仍不相信地看着家长。孩子知道,在老师眼中自己并不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从实力来说,是考不上的。当乙学生从家长那里确信老师的肯定后,在仅有的一周内刻苦学习,超常发挥考上了。而甲学生的家长回家后,直接告诉孩子说:“老师说了,你的成绩有点玄,再不努力,可能就靠不上重点,还不抓紧!”结果,这个成绩好的孩子却落榜了。
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家长不同的传话方式会导致不同的结果。
孩子在学校的学习、行为出现偏差,我们当家长的从老师那里得到这些消息后,回家怎样跟孩子说,是非常重要的。我接触的大部份家长回家后是原封不动地转述老师的话,全然没有主见的样子,或者直接批评、指责、甚至打骂孩子。另外一类家长则一味袒护孩子,认为老师偏心、不公正。所有这些信息带给孩子的感受是:老师又告状了,心中充满了愤恨和不满。这样,孩子与老师、家长之间就容易形成对立,从而以“叛逆”的方式发泄,或自我标榜为“颓废一族”来消极对抗。
那么,家长被请到学校与老师交流后怎样跟孩子谈话呢?
首先,应明确告诉孩子今天到学校的原因。在这过程中不要直接转述老师的话,更不能直接转述老师的批评意见。应该先让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和原因。在孩子讲的过程中不管是正确还是谬误都认真听完。家长应站在中间立场,客观地对孩子提出建议或批评,化解孩子与老师之间的矛盾与误解。如果老师误会了孩子,应做孩子的工作教会他们如何对待别人不公正的看法,并希望孩子“换位思考”——从老师的角度审视一下自己的行为;当孩子错了,与孩子讨论事情的过程和可能的后果,让孩子明白究竟错在哪里?同时鼓励孩子勇敢地承认自己的错误,并承担自己行为的后果——这是非常重要的挫折教育方法,以便提高孩子承受人生打击的能力。当孩子诡辩时,先要及时指出是诡辩,然后取消对这些不良情绪的过渡关注(譬如表示愤怒或者迁就)。既不必争辩也不要强压,留事件让孩子自己反省去。
积极的语言能给孩子正面的心理暗示,消极的语言会导致消极的暗示,这一点敬请家长注意。如何站在孩子与老师的中间,化解师生对立,赢得孩子们尊重,培养孩子的自信,是我们做父母的重要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