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张老师正在上课,转身看到5岁的森森朝她做了个怪脸,她想这孩子真不安分,几分钟后,森森继续对着老师眨眼、扮怪相,愤怒的张老师只能把森森拉到教室一角“面壁思过”,不想,下课时森森的怪动作更多了,还“传染”给其他同学,张老师气愤至极,却怎么也停止不了这群“调皮”孩子的行为。
日前,市精神卫生中心儿童行为研究室公布了一项数据,在学龄前儿童中,至少5%的孩子有过做鬼脸、伸舌头、眨眼等抽动症状,而大多数家长和老师都无法识别这种心理因素导致的“顽皮”行为,批评、指责甚至打骂让孩子的抽动症状有增无减,不少孩子甚至因此出现“学习障碍”。
“咬舌”是心理作祟
4岁的妮妮一个月前开始不停地咬自己舌头,每次一直要咬到自己的舌头出血才肯罢休。几天下来,小舌头上鲜血淋漓,妮妮疼得直哭,又不能停止不咬,给牙齿、舌头上“包装”也无济于事,最后,心理医生发现,原来妮妮在父母离婚前后开始心情郁郁寡欢,不久就出现了这种怪习惯。
市精神卫生中心儿童行为研究室主任杜亚松博士表示,抽动症是一种发病率很高的心理障碍,它表现为做鬼脸、皱额、眨眼、吸鼻涕、咬嘴唇、伸舌头等眼部、面部的肌肉活动,在学龄前儿童中,至少有5%的儿童曾经历过抽动,其中男孩明显多于女孩,男女发病比例为3:1。
抽动障碍主要与心理因素有关,如学习紧张、受到批评、家庭不和、父母离异、亲人死亡、学习负担过重等,而抽动就成为心理应激的一种表现,在学习紧张、睡不好、受到批评以及兴奋时,孩子更容易发病。
越批评抽动越厉害
杜亚松指出,由于抽动是一种心理障碍,而绝大多数家长、老师都缺乏对这种常见儿童心理疾病的认识,总认为是孩子调皮、捣蛋,结果他们越批评,孩子越紧张、焦虑,不能自我控制的抽动症状越明显。由于老师、家长对抽动症孩子长期进行批评、体罚,孩子的自尊心因此受到挫伤,临床上常见很多小患者与父母关系紧张,有些甚至对学校产生厌恶感,诱发“学习障碍”。
在幼儿园里,一个抽动症孩子的眨眼、摇头晃脑等动作还可能成为其他孩子的嘲笑和模仿对象,一方面,这可能导致小患者今后害怕与人交往,同时,这也会造成一种“模仿性传染”,就像结巴一样,开始出现一群孩子一起眨眼或扮鬼脸。
贴片缓解“动不停”
传统的抽动症治疗,往往采取药物治疗,但副作用较大。日前,市精神卫生中心在全国率先使用透皮切片来治疗孩子的抽动症,将小指甲盖大小的药贴片放到孩子肩胛骨内侧,半年多来,40多位患者中2/3抽动症状已明显减轻,绝大部分孩子与父母的亲子关系开始得到改善。
然而,杜亚松认为,再高明的治疗也离不开早期识别,否则,贻误病情会对孩子未来的人格成长和自信心带来不利影响。他强调,目前最迫切的是在幼儿园老师、园医和家长中普及抽动症知识,减少对心因性“顽劣”孩子的歧视和责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