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社会能力的发展和爸爸妈妈的教养有很大关系。宝宝一、两岁的时候,爸爸妈妈不知道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的重要性,没有对此加以重视,因为嫌空气污染重,很少抱孩子出门玩。再往后抱着宝宝出门的时候,妈妈心里也不太愿意让别人抱孩子,怕别人携带的病菌传染到孩子身上,更怕孩子以后没有警惕性,不怕生,被陌生人拐跑了。结果就是宝宝见到陌生人常吓得哇哇大哭,不爱让别人抱。时间长了,其他人也就不怎么逗弄宝宝玩了。而宝宝现在的社会交往能力缺陷也正是这么形成的。
对于小丹,情况不太相同。他们一家以前的工作单位比较特殊,和外界接触的少。单位里没有和小丹同年龄的孩子,也没有幼儿园。小丹自小是一个农村来的小保姆照顾。保姆人很老实,不太爱说话。慢慢地小丹就学会了自己呆在家里玩,很少出去了。妈妈和爸爸的工作都挺忙,平时也很少和孩子一起。亲戚朋友比较少,家里也很少有外人来做客。有的父母认为社会交往能力差的孩子进了幼儿园之后就会好起来,但实际上,幼儿园也可以说是一个“适者生存”的环境,孩子们的喜好皆形于色,又不会体谅其它人的感受,所以,社会交往能力差的孩子往往交不到好朋友,心里有无能感,逐渐变得自卑,或者富有攻击性。总的来说,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是在和同伴、其它成人的交往中逐渐锻炼、发展的。父母要多创造这类环境,一步一步指导孩子和别人交往。可以尝试如下的做法:
请同事、邻居家的小朋友来玩,家长在旁边加以指导,教给一些常用的社会交往策略,如,请小朋友一起玩玩具,和小朋友做合作游戏,要会说“谢谢”、“对不起”等。
多带孩子到人多的地方,鼓励、指导孩子多和其它陌生的小朋友、友善的叔叔阿姨主动问好,说话,玩耍;不要怕生羞怯。
如果可能,每天让孩子和班上住的比较近的小朋友一起走,一起上幼儿园,一起回家。父母接送孩子的时候,尽量创造这种机会。
每天去幼儿园之前,鼓励孩子多交朋友,回家之后,在询问孩子,有没有进展?刚开始的时候,可以帮孩子出点主意。孩子每交到一个新朋友,家长也要表示由衷的高兴。
孩子请小朋友到家里玩,家长一定要表示欢迎,不要怕孩子们乱翻天。
特别提醒:如果儿童对几乎所有的活动和娱乐都失去兴趣,或没有愉快感,情绪低落,忧愁,易激惹,面部表情持久的抑郁,有多种行为障碍,如多动、攻击他人、自我否定、行为退缩,同时有躯体症状,如动作减少、疲乏无力、食欲不振、睡眠障碍、遗屎遗尿等,那么儿童不仅仅是社交障碍,极有可能是患了抑郁症,家长要尽快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或精神科医生,请专家加以诊断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