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月17日中国浙江发生17岁的“好学生”徐力,用铁榔头打死母亲的家庭悲剧,他以故意杀人罪被判有期徒刑15年。 《中国少年报》儿童信箱“知心姐姐”主持人卢勤,前往探监三次,一问之下,才发现徐力是在非常压抑的环境中长大,在家里没有秘密,没有自由,没有快乐。因为妈妈处处监视他,而他也找不到管道跟母亲沟通。 强烈的占有欲与过高的期望,扭曲了徐母对儿子的爱。她把儿子当成私有财产,事发当天她如往常骂他:“考不到前10名,我就打断你的腿。反正你是我生的,打死了也没关系!”结果徐力一气之下犯了罪。 卢勤(53岁)也是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副总编,上星期受邀来新主持由飞跃辅导中心主办的新世纪家庭公开讲座。 卢勤受访时说,中国3.7亿家庭中,“家有徐母”情况普遍,许多家庭正蕴藏着悲剧的隐患。1978年推行的中国独生子女政策,使得家长心态改变很大,不能再以平常心养育子女。 她说:“独生子女意味着100%的成功或失败,每个家长都不想失败,而把过度的焦点放在孩子身上。在几个大人关注中成长的孩子,没有玩伴,物质富有,孤独感却特强。从小朋友的来信、电话中,不难发现孩子的烦恼来自家长,所以这些年来我把教育对象从孩子转到家长身上。” 正视家教的四大误差 主持儿童信箱18年的卢勤认为,中国家长有必要正视家教的四大误差,找回一颗实实在在的父母心,就是“平常心”。 丢掉补偿心,找回平常心。一些家长在动乱的年代失去太多个人理想,就把所有的期望,与曾经失去的(如:上不了大学、学不了钢琴)全部寄托在孩子身上,望子成龙成了逼子成龙。家长这种都是补偿,不能把养育子女当成平常事,也不会心平气和。这样支配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做,结果只能有两个:使孩子顺从别人的意志办事,缺少创造力;或引起孩子的反感与叛逆。 丢掉反常心,找回平常心。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一定会出现一些问题与状况,这很正常,可是,家长的眼光很不正常。虽然每个人的成长模式都不一样,可是,家长老爱拿别家的孩子来比较,为什么别家的孩子会背书你不会,并责怪孩子,引起孩子的反感与烦恼。 家长应学会用正常心,不去比较,而是相信孩子是最棒的,才会看到孩子的进步与发展。不要把别人的孩子当“宝”,自己的当“草”。卢勤笑说:“我们要承认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个性与特长。西方家教培养孩子很有自信,中国孩子尽管资质好得多,却大多缺乏自信。” 丢掉虚荣心,找回责任心。家长把孩子的成绩与“面子”挂钩。孩子考得好,就添光彩,考不好,就丢脸。家长要认清:孩子是孩子,家长是家长,父母的使命不是把孩子当工具,而是与孩子为友,陪孩子走一程。父母却喧宾夺主,把“陪”变成“替”,“配角”变“主角”。 丢掉惧怕心,找回保护心。因为是唯一的孩子,生男怕变坏,生女怕受害,父母过度保护,整天替孩子提心吊胆。卢勤认为,过度受保护的孩子是不幸福的,因为会造成孩子没有自我保护的能力,也没有责任感。 她说,过去中国人最能培养男人,现在对男孩子的培养却是失败的。就说取名,以前男生名字都与钢、铁、山、海有关,现在的听起来都像宠物的名字,如贝贝、洋洋。家长应培养男生以责任,培养女生以勇气。 抚养独生子的经验 卢勤的独生子李悦(23岁)属于中国第一批独生子女。作为家教专家,也身为父母,卢勤自然也有压力与内心的挣扎。 19岁的卢勤,从北京下放到东北村庄当知青,结婚,30岁才生唯一的一胎。因为只有一次生孩子的机会,卢勤择良机进行,在夫妇感情如胶似漆状态时才决定怀孕。 孩子出生时因被夹出来,影响了语言能力,小时说话有点结巴。后来孩子时常与母亲巡回中国各地演讲,还上台说相声,在台下的卢勤落了泪。 她说:“我只有一个孩子,希望他很优秀。虽然非常希望孩子学无线电之类的,不过他有各种各样的兴趣,我只好让其自然发展。6岁时他去报二胡班,我心想:那有什么用?后他又去报了捏泥班、绘画班、军乐班。只要我有点意见,孩子会这么说:‘你不是知心姐姐吗?你最好不要表态,告诉我怎么做。有苦我自己撑,有泪我自己搽。’” 卢勤寄语家长,尤其是女性,“不要为孩子付出太多。付出太多,失望越大。还是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各人有各人的空间,人应该寻找自己的价值。” 刚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毕业的李悦这么说妈妈:“理论上我是支持她的。反正妈也没太多时间管我,我比较独立”。小时他也帮妈妈出主意,以逗趣的方式回答小朋友来信,有“热心哥哥”之称。 卢勤觉得“知心姐姐”是最有魅力最有意义的工作,最大成就感来自孩子的信任。为此获得2000年中国新闻最高奖“韬奋新闻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