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理学术 > 学术名词 > 虚假同感偏差

虚假同感偏差

来源:心理咨询中心   
人气:

心理导读:曾经“眼中体”横行网络,几乎在贴吧豆瓣微博人人上随处可见由几张毫不相关的图拼接成的“眼中体”:我眼中的自己是什么样的、路人眼中的自己是什么样的、父母眼中的我是怎么样的……诸如此类,常常逗得各路看官哈哈大笑。心理分析师认为:从心理学上来说,网友们组合出的图片所秀出的创意,其实就是我们对事物的认知有着自己的偏见。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叫做“虚假同感偏差”。虚假同感偏差又叫“虚假一致性偏差”,

心理导读:曾经“眼中体”横行网络,几乎在贴吧豆瓣微博人人上随处可见由几张毫不相关的图拼接成的“眼中体”:我眼中的自己是什么样的、路人眼中的自己是什么样的、父母眼中的我是怎么样的……诸如此类,常常逗得各路看官哈哈大笑。心理分析师认为:从心理学上来说,网友们组合出的图片所秀出的创意,其实就是我们对事物的认知有着自己的偏见。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叫做“虚假同感偏差”。

虚假同感偏差又叫“虚假一致性偏差”,指的是人们常常会高估或夸大自己的信念、判断及行为的普遍性。当遇到与自己的看法相冲突的来自外界的不同观点时,这种心理效应会使人坚持自己的看法,甚至产生抵触的情绪。

打个比方,吃自助餐时,小编喜欢吃生菜。因此,我会拿上一大盘子生菜。但通常到最后,生菜总剩下很多没能吃掉。其实,拿到桌上的那一大盘我自己是吃不完的。但是我总这么想:“生菜这么好吃,大家应该都会吃吧,那这样的话,我就拿多一点好了。”于是,总有那么多生菜留在桌子上没能吃掉……对此小编表示要深刻反省。

大多数人都和我差不多。人们总是无意间夸大自己意见的普遍性,甚至把自己的特性也赋予他人身上,假定自己与他人是相同的,自己有疑心,就认为社会上的人都是疑心重重;自己好交际也认为别人好交际。这种虚假同感偏差使你通过坚信自己信念和判断的正确性,获得了自尊和自豪感(但有时在别人眼里就是盲目的自信),但同时也可能给你带来决策和选择的失误。

1977年,斯坦福大学的社会心理学教授LeeRoss进行了一项研究。实验者问志愿者们是否愿意挂上写着广告文字的广告牌在校园里闲逛一段时间。然后询问他们对其他人的选择的看法。在那些同意挂广告牌的人中,62%认为其他人也会同意这么做。在那些拒绝挂牌的人中,只有33%的人认为别人会同意挂广告牌。显然,这里志愿者们自己的看法影响了他们对于客观事实的判断,他们的结论都是不正确的。

如果只是简单的个人对事物的偏见还好,但万一这种偏见被不怀好意的误导,麻烦可就大了。当年“法轮功”的壮大,靠的就是痴迷法轮功人员的虚假同感偏差。他们将“法轮功”作为自己的最高信仰,恨不得所有的人都来习练。他们就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别人想要劝服他们还百般不情愿,甚至恶语相向。当年李洪志正是利用他们这一点,让习练者在不知不觉中无限夸大功法的神奇和“师父”的“神通”,使得习练者作茧自缚,无法自拔

那么,如何来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呢?

虚假同感偏差的克服最根本的是:能相对客观的评判环境,不过度依赖外界的评价。一般情况下,某些个体对于你自身的行为的评判,很容易成为把你引入歧途的决定性因素。换句话说,要想克服这种现象,要做到:不要独断专横,要善于观察周围环境再做出判断。学会用事实说话,用“实”破“虚”,用“真”证“假”,用“正”纠正“偏”,用“好”印证“差”。不过这种偏差也是一种类似本能的反应,想完全克服也是做不到的。尽我们所能做到的努力去完善自身的缺陷,我们才能避免出现误解,进而更好地完善自身。
关键字标签:偏差同感虚假
我的态度:

点击图片更换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
查看完整更多评论...以上网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相关文章推荐

美文推送

最新美文

暗示效应

所谓“暗示效应”,即是用含蓄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施加影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