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完研究生入学考试后,南京大四学生为了放松一下紧张了半年的心情,在一家洗浴中心接受了“特殊服务”来减压。一个月后检查发现自己竟然患上了尖锐湿疣。
同样是因为压力,上海某大学生因为成绩差欲在黄山寻短见,后被民警解救。而前两天媒体报道,就在4月22日下午,北大中文系一名女生跳楼自杀了,据说“是由于心理压力过大而自杀的”。这接二连三的发生在大学生身上的类似事件,不免让人们生疑:现在的大学生究竟怎么了?
大学生的考研、就业、学习、交际等压力究竟有多大?现在的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怎样?接受“特殊服务”就可以减压了?自杀似乎可以完全解脱了,可留给父母的又是多大压力啊!各种压力集中到一起,形成了大学生较大的心理压力,如果不及时缓解,很容易出问题。
压力,来自于外界和自身,大学生虽然接受着高等教育,但未必就接受了足够的心理教育和挫折教育,因此,面对压力,大学生们往往会选择一些极端的不正常的减压方法。那么,大学生正确的减压方法是什么?大学生们感觉郁闷了,感觉压力大了,该怎么做?
缓解压力最好的办法就是交流沟通——“发泄”,有人选择大哭一场,有人选择狂喊,也有人选择疯狂打电脑游戏……却很少有人选择找心理咨询的老师,这是目前高校心理教育不得不认识到的现实。自从马加爵事件后,高校特别注重大学生的心理教育,纷纷建立心理咨询中心(室),有的甚至各个学院都设有这样的机构,派专门的老师负责大学生心理教育咨询工作,这是值得称道的。然而,又有几个心理老师是专业出事的呢?目前看来,心理老师素质和数量远远达不能满足现实需要,心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还有很远,以致现在高校的心理教育工作效果不明显。因此,目前高校的心理教育咨询应该寻求突破了。
压力也是在平时慢慢积累形成的,如果在平时就能及时的和别人交流沟通,就不会“积少成多”而导致最终的“集中爆发”。目前大学里班主任很少和学生接触,其他任课老师更不用说,因此,除了身边的同学,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就很难被发现,前期的心理干预似乎就没有发挥的余地了。
高校的心理教育任重而道远,而大学生们也应该积极调整心态,多和同学朋友、老师父母交流沟通,做好自我心理救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