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的基础是建立在孩提时代。孩子的心理健康不仅需要父母的关爱和保护,更需要父母的理解、沟通和交流,让他们沉着自信走向成功。但正在上小学的孩子们究竟在想些什么,他们的内心有些什么隐秘?他们的心里话会对谁说?父母们知道吗?为此,我们分别对一所学校的部分三年级和六年级的学生作了一次调查。三年级的小学生中,80%回答将心里话对母亲说,10%对父亲或祖父、祖母说,只有不到10%的孩子回答写日记或不说。这样的回答当然是令父母们放心的:我们了解孩子!但是,六年级孩子们的回答就不那么让父母自信,甚至有些担心了。因为60%的六年级小学生有心里话只对知心朋友、同学说,30%记日记,只有不到10%的孩子选择对父母说。显然,我们大多数父母对孩子的隐秘是无从得知的。
六年级小学生有些什么心里话?为什么不对父母说?高、低年级小学生之间有些什么差别?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进行了第二项调查:“你最想对父母提的意见是什么?”三年级同学的意见集中为:家长少布置点课外作业,让我们多玩一点,多看电视等。有的说,留在学校好,回家管得太严了。六年级同学在回答时,表情顿时沉重起来,不少孩子是含着眼泪哭诉对父母的意见。他们的意见可概括为几个方面:父母不理解自己;应该让我们独立地处理一些事情;把自己当成父母手中的学习工具,成绩不好得不到安慰,不要过分逼我们。让我们有一些选择的自由。不少父母听到孩子的这些诉说,可能会感到难以理解:自己含辛茹苦积攒了钱,尽量为孩子创造好的环境、好的条件,让他们安安心心地学习,为啥还对自己这么多的抱怨呢?其实,高低两个不同年级的学生回答问题的差异,已经解答了我们的疑问。刚刚踏进三年级的小学生们,尚带有更多童年的稚气,心理需求也偏向较低层次的满足,如多玩一点,多看点电视等;当孩子进入六年级后,不仅仅身体长高,更重要的是心理发育进入或即将进入人生中发展最为迅猛的一个阶段,他们的自我意识迅速发展,人生理想初步形成,他们的心理需求已向较高层次发展,但他们的情绪发育进入一个反应强烈,带有冲动性,既错综复杂而又变幻无常的阶段,常会为父母一句随意的评价或批评产生强烈的情绪波动。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经历的事情增多,带来的困惑也增多,逐渐形成自己的一些思想观念,同时对自己的父母也会以自己的新观念来看待了。父母不能认识孩子的这些变化,不能理解孩子新的心理需求,必然会出现诸多的冲突和误解,使孩子感到委屈和不满,从而对孩子的人格形成和心理健康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对孩子的不当教养,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的心理问题。近年来,我国部分省市通过抽样调查发现,各地小学生的考试焦虑、情绪障碍、恐学症等问题检出率高达10%。儿童产生心理行为问题的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与家庭的教育方式不当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有专家指出,目前我国70%的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家庭教育方式不当的原因除与家长的自身素质有关外,更主要的还是在于应试教育模式的不良影响。长期以来,在中考、高考的指挥棒下,家长只关心孩子的考试成绩,不注意孩子的学习过程及学习兴趣,使得内涵丰富的家庭教育越来越多地扭曲为“分数教育”、“听话教育”。在学校环境中,也存在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有的老师用分数划线,以分数为核心的智力教育替代了创新思维的非智力教育,形成了“升学教育”的刻板模式。
令人欣喜的是,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已引起教育界的高度重视,一系列科学的干预措施正在许多学校形成与推广。在我们调查的那所学校,主管教学的校长及部分班主任已经进行了心理知识及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培训,充分认识心理教育与智力教育有着同等重要的意义。在此前提下,学校以“减负”为契机,将心理教育与调适融入该校的所有教学活动中,形成一套“以人为本、以德为魂、以学为导、以创为先、以效为绩”的教学方针。同时有意识、有计划地在学生日常学习、娱乐、体育及校外活动中,开展“今天我当家”等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培养孩子“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创造、学会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