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成长心理 > 青春期心理 > 世界预防自杀日:透视青少年心理危机

世界预防自杀日:透视青少年心理危机

来源:互联网   
人气:

者其实“不想走” “有学生要跳楼19月8日下午4时多,人民大学西门,一名学生模样的20来岁男子出现在左侧一栋未竣工的9层楼顶危险处。 “上午我看见他一直在楼下徘徊,没想到下午就上了楼顶。”有学校老师对赶到的警察介绍说。同时,校方紧急调动防护垫。目击者称,随后警方与这名有倾向的男子通话,最终干预并解除了险情。 专家对记者分析说,这名具有倾向的学生之前一直在犹豫和徘徊,其实并“不想走”,有效的干预这时最为重

者其实“不想走”

“有学生要跳楼19月8日下午4时多,人民大学西门,一名学生模样的20来岁男子出现在左侧一栋未竣工的9层楼顶危险处。

“上午我看见他一直在楼下徘徊,没想到下午就上了楼顶。”有学校老师对赶到的警察介绍说。同时,校方紧急调动防护垫。目击者称,随后警方与这名有倾向的男子通话,最终干预并解除了险情。

专家对记者分析说,这名具有倾向的学生之前一直在犹豫和徘徊,其实并“不想走”,有效的干预这时最为重要。

“已成为我国青少年死亡的第一大原因。”在第4个“世界预防日”到来之际,本报新闻热线与北京12355北京市青少年法律与咨询热线联合邀请专家,共同透视青少年危机。

生死告白

活着还不如家里的乌龟

“我想从天桥上跳下去让汽车撞死,也想过服用安眠药、跳楼。”19岁的男孩小周在12355热线中诉说自己有过三次的念头。

“我觉得活着甚至不如家里养的乌龟。乌龟在家,妈妈还不停地给它喂食呢。”

无奈、孤独、郁闷,小周去年没考上大学,失业在家一年。“父亲因为我失业在家,经常绷着脸,总和母亲吵架,还以离婚相威胁。

“爸爸妈妈还有老师,都认为我学习不好,不是好孩子。唉,活着没有什么用,不如死了算了1一直低声叹气的小周哭泣着说。

“我之前只想见姥爷,可姥爷早去世了……再也没有人对我好了。”

小周的危机问题,上周被提交到多位专家面前“会诊”。北京理工大学人文学院社会工作与学系主任贾晓明教授分析说,小周的压力源来自多方面,包括大学未考上、失业、父亲下岗、父母威胁离婚、父母老师认为自己学习不好、姥爷去世等等。

“首要的努力是帮助他寻找活下来的理由。”贾晓明教授说,很多有倾向者都有亲人,首先可以试着缓解压力源。其中一部分压力源可以通过家庭成员的努力而改变,而有一些是无法改变的。“在压力源不能改变的情况下,应该提倡生存的智慧。”贾晓明教授说。

生死告白

父母竟令她当众跪下

“受到一点挫折,第一个念头就是。”今年20岁的大二女生文文一直微笑着回答记者的问题。

“我一生中最黑暗的一刻,就是爸妈把我从网吧里揪出来,让我当众跪下。这时是我最想死的时候。”在北京一所著名高校就读的文文现在休学在家。她说,父母采取那样的方式侮辱自己,她形容自己“快疯了”。

文文吃了90片晕车药来??“没死了,洗胃的感觉难受极了。”

在专家的帮助下,母亲现在已经开始从自身来寻找原因。母亲的改变,让文文的压力源忽然得到了释放。文文说:“今后,我希望父母都能够多从上和生理上替孩子考虑。”

生死告白

网瘾少年误解生死轮回

“我平均一周想两三回的问题。”网瘾少年小伟淡淡地说。

“我们都说好了,到20岁还是这样的话,我们就去死。”14岁的女孩晓晓对专家坦言。专家在治疗中发现,晓晓一直与她的上百个“哥们”通过网络联系,而她的朋友中不少来自少教人员,属于一般人眼中“被社会抛弃的群体”。

不久前刚刚结束的网瘾少年特训营对60多名孩子的分析数据统计显示,其中至少20%的孩子有抑郁倾向,真正实施行为的占10%。

“网瘾少年这个群体更容易形成情绪。”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专家应力教授分析,因网络迷恋而休学后的孩子,社会认同感最低,他们在父母眼中是多余的,内心往往极其自卑,所以在网瘾少年中也凸现出一个庞大的、有倾向的群体。

“天津13岁网溺少年张潇艺之所以,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一年龄段儿童期的原始思维还没有褪尽,分不清网络和真实的现实的区别。所以更容易在网络游戏中容易受诱导,尝试用自己的生命来探究生死的奥秘。”应力教授认为,网络游戏中扮演角色的“死而复生”更加强化了未成年人对生死轮回的误解。

专家观点

青少年危机:透射整个社会问题

“事实上,青少年的倾向,深刻透视出成年人和整个社会的问题。家长往往把自身的冲动、无法面对的问题投射到未成年人身上。”北京市青少年法律与咨询服务中心宗春山主任说。

根据12355热线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06年8月,电话总呼入量25154个,解答问题2147个。根据统计,青少年问题中,人际关系矛盾最为突出,占问题总咨询量的33%,这其中包括父母与子女关系、同伴关系、异性关系等等。

宗春山说,处于的青少年,由于生理的成熟带来的萌动。青少年受到各种问题、压力和权益侵害,均可成为导致青少年倾向等的潜在诱因。在缺少家庭温暖的情况下,遇到应激事件容易诱发倾向。

专家呼吁

生命教育应“道破生死”

“我儿子在两岁的时候,有一天一个人在看电视,突然哇哇大哭起来。儿子问我:‘爸爸,人为什么会死?我为什么会死?’”中国政法大学皮艺军教授向记者讲述自己的亲历。

“也许儿子并不真正明白死亡,但从预防危机的角度看,死亡教育需要从娃娃开始。”皮艺军教授说。

“我们应该对公众、对父母、对孩子正确引导死亡教育。”北京理工大学人文学院社会工作与学系主任贾晓明教授说,死亡教育的实质是生命教育,应“道破生死”,为青少年注射健康的疫苗。

应力教授认为,死亡教育和生命教育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预防的层面,但预防和减少始终是死亡教育最直接、最现实的出发点。

我的态度:

点击图片更换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
查看完整更多评论...以上网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美文推送

最新美文

切勿冒失初尝“禁果”

禁果就像一个带刺的仙人球,匆匆忙忙采摘,也许会带给你满手的伤刺。 一般...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