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去某大学宿舍看一位老乡,见面寒暄了几句,老乡便迅速从床头取出一盒“红梅”,熟练地打开,抽出一支递给我,然后又递给在坐的小哥们一人一支,动作潇洒、大方。我惊奇地发现,在座六人中竟没有一人不会吸烟。而且,持烟的动作,吞吐的姿态极为熟练、在行。足见这些骄子兼是大学城不折不扣的烟民。 笔者对此表示惊讶也颇感兴趣,于是在东北某高校,对183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吸烟在大学校园男生中非常普遍,经常吸烟食者占34.5%,偶像吸烟者占25%以上,女生对吸烟行为的支持率为13.4%。
大学城这方净土吸烟之风何以如此之盛,笔者通过调查、走访与座谈,对吸烟大学生的心态埋行了认真的分析,发现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 从众型
笔者在走访中发现,烟民众寡往往与居住的宿舍环境有关。嗜烟者往往住得较为集中。而且在其周围烟民队伍发展较快。有些人本不会吸烟,也受环境影响,盲目从众了。吸烟的同学因为共同嗜好,较之不会吸烟的同学多了一种联系和沟通,甚至多了一点儿共同语言。在这种情况下,那些少数不吸烟甚至反对吸烟的人也逐渐产生了一种莫名的孤寂之感,因而也会慢慢放弃原先的想法,开始与众人为伍。显然是从众在作崇。
(二)模仿型
一次,在校文化中心看录相,放映中,忽然听到后排一位同学几乎在喊:“嘿,你看,华仔他那吸烟姿势多带劲?牛!”
我为之一惊。其实,这也并不奇怪。现在的人头脑中确确实实有这么一种偏颇认识。仿佛一提起男子汉,就不由自主地将其与烟联系在一起。那些影视中金光耀眼的青春偶像,得意时吸烟,潇洒:安静时吸烟,智慧、深沉;愤怒时吸烟,镇静、刚毅,坚强。 大学阶段处于人生的金年龄,是人最注重自我完美化和最具模仿力的阶段之一。他们往往依照自我认同崇拜的形象来塑造自己,所以那些影星的举止行为,常常在他们心中产生巨大影响。
还有,影视中那些伟人。细想一下,像福尔摩斯的烟斗,马克思的雪茄,毛泽东的“大土炮”,都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令人费解的是,影视导演在吸烟动作细节上煞费苦心,极力夸大,仿佛伟人的成就、卓越才华,源于那黄津津的烟草和灰蒙蒙的烟雾。影视片有意或无意的错误导向,导致了一批人,甚至一代人的认知念头,使那么多小字辈极力去模仿,不惜节衣缩食,不顾身体之害而吞吞吐吐。
(三)交往型
有些大学生认为,烟是人与人交往的重要媒介之一。一根烟能在两颗心之间架起一座桥梁,结交更多的朋友。
某高校经济系小A,家庭条件优越,每次假期结束返校,总免不了带几条高级香烟,平日对身边的“烟兄”、“烟弟”也颇慷慨,因而人缘极好,身边有不少“铁哥”们儿。于是小A不无得意地说:校园处处履平川,靠的就是“红塔山”。
诚然,小A扰住了哥儿们的心,但这样的人际关系好,与其说是因为香烟的交际功能,不如说是应了那句俗话:拿人家手软,吃(抽)人家嘴短。 在调查中发现,持香烟辅助交往观点的大有人在,许多同学认为。朋友见面,互相点一支烟,能宽松气氛,调节情绪,增进感情。特别是朋友初次见面,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彼此的戒备,利于尽快缩短距离。
(四)消遣型
中文系号称第一才子的小T,已连续有十多篇文章见诸报纸杂志,也是校报小有名气的记者。常常于同伙们睡熟之后才挑烟夜战,也常常因此有极满意的作品拿出。
小T告诉我,抽烟确有在精神疲惫时提神的功效。而且当他完成一部作品,如释重负地松一口气时,特别想吸一支烟,当时会有一种自我奖励的快慰。
这心态多见于那些“个人奋斗狂”,一面付了,一面又从香烟那里索取,说不清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总之能维持那么一种扭曲的平衡。
与之相对,那便是一种寻求自我刺激和宣泄的。这种表现见之于那些遭受挫折的同学身上。或情场失意,或成绩不佳,或遭同学误解无法消除人际冲突等。买一包烟,躲进没人的角落,呛出满眼的泪来。惩罚自己,发泄心中的仇闷。同经挫折,烟卷便逐渐进入了自己的生活,成为自己嗜好的一部分,以后便是喜也抽烟,忧也抽烟。
总之,通过我们对问卷的认真分析,大学生吸烟的心态大致表现为以上四种。究其原因,一是环境影响,二是大学生的认知偏差,再者生活中的特殊事件也往往是大学生吸烟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