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7月6日讯 近日,北京海淀法院以挽救问题少年出名的“法官妈妈”尚秀云,审理了一起特殊的刑事案件。大学生李某在短短一个月内就连续作案8起,窃得同学财物价值1965元。但因其作案时精神处于抑郁状态,经司法鉴定为限制刑事责任能力,且案发后坦白事实,主动全部退赃,故法院从轻处罚,判决李某犯盗窃罪,判处罚金1000元,免于服刑。
对于这个从轻判决的案件,尚秀云解释说,因为精神疾病或问题而犯罪的学生,不能简单地一判了之。把学生送到监狱应该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一旦判刑,就意味着一个失落的青春,一个人生的污点。“而我们真正要做的,是通过审判把损失减到最小,通过教育让他们在自己‘污点’的地方画一个‘太阳’,最后变成一个亮点。”
尚秀云说,虽然事后的补救可以让失足的学生回归正常的生活轨迹,但是如果当初能够及时发现异常行为,并给与足够重视,或许这样的悲剧就不会发生。
近年来,刘海洋硫酸泼熊案、马加爵杀人案等一系列大学生犯罪事件使大学生的健康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尚秀云分析说,这些孩子之所以走上犯罪道路,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乏面对挫折的正确心态。学校和家庭应该加强道德教育和挫折教育,让他们以后在面对困难的时候,有一个更好的、更健康的心态。“及时发现非常重要,造成严重后果之后,再想补救往往非常困难。”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副院长谢斌强调说。他指出,现在大学生遇到的社会问题、人际交往、学习问题越来越多,在学生已经产生严重障碍时再进行干预那就太晚了。
同学,特别是同宿舍的同学是及时发现问题的关键。“同学之间的接触相对来说要比师生之间的接触多,他们可以更容易也更快地发现其他同学的异常行为。”
谢斌提到他曾经遇到过的一个案例。有个学生在杀人之前已经有了非常明显的行为异常,而且很多同学都发现了,但是因为缺乏必要的知识和技巧,没有给予重视,甚至有人经常刺激他,进一步加重了该学生的犯罪行为倾向性,最终导致暴力杀人的严重后果。“可以根据一些早期的、先兆性的表现来判断他人是否存在精神疾病和问题。”谢斌介绍说。
首先,这些人的性格会突然发生变化,如从开朗活泼变得沉默寡言,从相对内向突然变得非常开放、兴奋。其次,睡眠情况可能会发生改变。如果某个同学以前睡眠很好,可近一段时间突然辗转反侧,怎么都睡不着,其他同学就要重视。第三,是学习行为的变化。如原来很好学的,突然变得懒散、不爱学习,或者学习时注意力也不能集中,成绩下降等。(实习生 缪晨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