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晨报》8月12日讯 中考、高考失利尚有家长关怀备至、悉心疏导,考研失败却只能独自承受压力。记者日前在对围绕考研进行的采访中了解到,在大中小学纷纷要求设立咨询室的今天,只因为一半学生一半社会人的尴尬双重身份,压力巨大的考研失败学生成为被危机干预系统遗忘的人群。
仅和录取线差3分,未从连续考研失利阴影中走出的李同学将自己在家中闷了1个月,而两次失利也让他的性格从之前的开朗、活泼变得郁郁寡欢。记者采访中发现,像他这样因考研失利而性情大变的考生不在少数,“我有个考研的考友去年第二次考研失败,今年是考第三次了,本来挺正常的人变得很怪异,不好相处,最近连续几天都没再见过。”山东大学世界经济专业毕业生胡富今年已是第二次来沪备考,他表示:“像我们这样的考生压力很大,考研次数两次是上限,超过两次容易出问题。”
考研成本高、竞争激烈录取率低,来自经济和精神的双重压力让考研学生对考研寄予过高期望,失败的打击更让其难以接受。记者发现,尽管考研的录取率年年增加,但去年的录取率仍未超过40%。虽然这个数字比所谓“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要小得多,但巨大的竞争压力仍让考生几乎是“搏命考研”。
比起中考和高考的考生,已逐渐成为“社会人”的考研族还不得不为生计奔波。因为告别校园,不少考研学生并不愿接受家庭的资助,辅导费、教材费再加上生活费,考研成本的不断增加对考生来说,又是不小的经济压力,特别是对“返考学生”,放弃一年工作更让他们增加了额外的“机会成本”。
尽管考研学生压力重重,但他们拥有的减压途径却几乎是一片空白。“我们没有接到过考研失利来咨询的,但这并不代表考生特别是落榜考生的都是健康的。”华师大咨询师陈默告诉记者,伴随着高考升学门路的扩大,高考失败产生问题的个例在减少,但伴随考研大军的增加,考研失败引发问题的人群却在不断扩大,不愿交流、心情压抑都是其具体表征。然而因为他们大多介于学生和社会人之间,即使有了问题,也不愿与家人沟通或寻求帮助,宁愿独自承担。
“许多考生考研功利性太强,仅是为求职而考研根本不考虑自己能力是否所及,一味的自我施压不仅毫无乐趣可言,还会产生种种精神隐疾。”面对庞大的考研人群,陈默道出隐忧。因为已经是社会人,经历考研失败的学生承受压力其实比高考学生大得多,如不适当释放也许会产生更多问题。相对在校生已有较为完备的健康保障系统,整个社会应该给予考研学生特别是落榜生更多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