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成长心理 > 儿童心理 > 家庭教育模式考虑的三策略

家庭教育模式考虑的三策略

来源:互联网   
人气:

不要以为孩子1~6岁只是长身体的年龄。如果父母让孩子1~6岁在祖父母或外祖父母那里度过,等到孩子6岁时父母再把孩子接回来上小学,那么,这个孩子在学校很可能会成为问题儿童:他会成为默默无语的沉默者,或者,成为侵犯他人的捣乱者、攻击者。更严重的问题是,这样的孩子可能永远找不到亲近父母的感觉,他们甚至会终身仇视父母,将与父母发生永无休止的争吵和争斗。遗憾的是,父母又因为在孩子1~6岁时没有尽到陪伴孩

不要以为孩子1~6岁只是长身体的年龄。如果父母让孩子1~6岁在祖父母或外祖父母那里度过,等到孩子6岁时父母再把孩子接回来上小学,那么,这个孩子在学校很可能会成为“问题儿童”:他会成为默默无语的沉默者,或者,成为侵犯他人的捣乱者、攻击者。更严重的问题是,这样的孩子可能永远找不到亲近父母的感觉,他们甚至会终身仇视父母,将与父母发生永无休止的争吵和争斗。遗憾的是,父母又因为在孩子1~6岁时没有尽到陪伴孩子的责任而感到愧疚。父母的愧疚心态将使父母很难坚持教育的原则而纵容孩子的种种无理的要求。而且,父母的愧疚心态很容易被孩子利用,成为孩子反叛父母、仇视父母的理由。

中国的父母太忙,这是一个事实。从目前的情形来看,中国的绝大部分父母都处于各种形式的奔波之中。父母们要么在为谋生而奔波,要么在为更多的金钱或更高的权力、更宏大的事业而奔波。还有少数父母在为婚外恋或离婚而奔波。这些父母很少有时间陪伴自己的孩子。也有一些父母愿意为了孩子的成长回到家庭,但全职妈妈或全职爸爸只是一些特例,没有普遍意义。

目前看来,主要有三类父母

第一类是“工作型父母”。

这里的“工作型父母”特指那些城市里“早出晚归”的“上班族”或乡村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村民”。他们白天上班,晚上(或周末、节假日)与孩子在一起。这类父母的生活方式还算是正常的现象,在世界范围内也有普遍的意义。“工作型父母”往往是工人、农民、教师、企事业单位的一般职员。他们的工资收入和行政级别比较稳定。他们最大的特点是“按部就班”。他们并不消极怠工,但对工作也不会有太大的激情。他们自己的发展空间比较有限,因此他们会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孩子的身上,也有较多的时间去陪伴、教育自己的孩子。一般而言,家庭教育的专着、文章和专题讲座,主要是针对这类家长。不过,我们的讲座既针对这类“工作型父母”,但同时也针对其他类型的父母。

第二类是“事业型父母”。

他们属于追求更高的名誉、更大的权力、更宽阔的利益的“高大宽族”。他们已经脱离了谋生状态,但他们为了自己的事业获得更大的发展,不得不把更多的时间用于“谋划”“应酬”或“外交”。他们的作息时间是不确定的,他们不得不见机行事,随时“应酬”。他们可能随时出门,也可能随时回家。他们出门时,孩子可能还没有起床。他们回家时,孩子可能刚刚上床。这些“事业型父母”即使经常回家,他们与“谋生型父母”一样,也几乎没有时间陪伴孩子。“事业型父母”往往是商人或行政管理人员,也可能是文艺工作者。还有一种特别的“事业型父母”:他们是运动爱好者、旅游爱好者或麻将爱好者,他们的爱好可能算不上“主流的事业”,但他们对自己的爱好有激情,他们激情投入。他们会因此而放弃对孩子的陪伴和教育。这样看来,部分“事业型父母”是由“工作型父母”(比如工人、农民、教师、一般职员等)转化而来。“工作型父母”一旦获得发展空间,一旦对自己的工作或业余爱好产生激情,他们就转换为“事业型父母”。

我的态度:

点击图片更换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
查看完整更多评论...以上网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美文推送

最新美文

孩子“恋母心理”如何避

一般来说,过于恋母的孩子往往是由妈妈的感情私有造成的。 有些妈妈希望孩...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