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确实非常严峻,随着大学的扩招、大学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化,大学生就业不仅早已成为各级政府的工作重点,实际上也是整个社会的关注焦点。随着各大高校连年扩招,每年毕业生人数也连年增长,2003年是高校扩招后毕业生的人数达212万,2004年毕业280万人,比上一年增长32.1%,2005年毕业达到了338万人,保守估计2009年大学生毕业人数达到600万。虽然政府在不断增加就业机会,而面对不断增加的就业人群,那只是点毛皮而已。大学生就业问题仍然不容乐观。
一、我国就业形势分析
(1).就业岗位与毕业生人数差距太大
大家都知道,大学毕业为的就是能找到好的工作,可是,为什么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让大家困扰呢?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就是供过于求。每年毕业的大学生的数量比社会上所需要的就也岗位数量多的多;而且,这个差距还在逐年的增大。有关资料表明,从2001年至200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从114万增加到413万,是扩招前的4倍;然而,用人岗位增加的比例却远远小于此。这也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一个直接原因,相信这也是社会公认的。
(2).热门专业人才过剩
前些年,出现了几个热门专业,如计算机,土木工程等等。不可否认,这些专业至今仍然是热门专业,仍然是社会的焦点问题。致使众多考生纷纷报考这些专业。大多数人都是这样认为的:既然是热门专业,那么社会上的需求量就大,工作自然就好找。这话不假,可是,当所有的人都这么想的话,就会出现供过于求的情况。虽然需求量大,但学习这些方面的人才更多,已经超过饱和。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扎堆现象。这也就是为什么热门专业的毕业生们找不到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因。
(3).薪水与自己心中的希望值不符
很多大学毕业生,尤其是名校的毕业生,刚刚毕业,刚刚踏入社会,就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希望自己的薪水高出社会现实水准。从而对一些企业的相对较低的薪水不屑一顾。其实,这就象军人打仗一样。能带兵打胜仗的将领,不一定受过什么好的教育,但通过实践,他们可以带兵打出漂亮的一站;而那些从学校里学出来的将领却未必有那样的本领。因为他们只是通过理论来看战争,很少付诸实践,只是纸上谈兵,真要上战场的时候,有些事情跟纸上的并不一样。所以,即使是名校毕业的学生,也不能自以为是,有些事情并不象想像中的那样。所以,也不能期望太高。现在的大学生们的薪酬期望值普遍下降,有的甚至开到只有800元,但这毕竟只是少部分,仍有大部分毕业生的期望值高出社会现实水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高不成,低不就。”中的“低不就”。
(4).各企业选人挑剔
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的问题。好多企业虽明知其公司的栋梁和骨干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他们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这将是应届大学生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企业是不会无缘无故不要应届生的。
二、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1).社会竞争激烈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13亿,这个数字是令人无法想像的。所以,根本不能保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都有自己的岗位。换句话说,也就是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能力正在逐渐减小。而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却是逐渐增加的,而且,增加之势远远大于减小之势。随着政府机构改革、人员分流,国有企业深化体制改革、精兵简政,虽然私有企业不断增加,但就业岗位少,不能从更本上解决问题。另外,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年年在扩招,毕业生的数量一年比一年多,造成社会对毕业生的整体社会需求量与实际毕业人数之间的矛盾突出,毕业生求职择业的竞争加剧。再过两、三年,我们的毕业生人数将成倍地增加,加上往年未就业的待业毕业生,这个将会是一个盘大的数据,给就业带来严峻的考验。
(2).扎堆现象
专业扎堆现象在上面已经跟大家讲过了,下面就来说说就业单位扎堆和地区扎堆的问题。大多数毕业生都把高薪的外企当作就业的首选,根据相关资料我们可以看出,2006年的毕业生把外企当作就业首选的百分比高达29.85%,将近三分之一。其实,外企并不是容纳大学毕业生的最主要力量。另外,还有15.2%的高校毕业生把政府机关当作就业单位的首选,这就使得报考公务员的人们越来越多,"公务员热"不断升温。 由于北京,上海等地区相对较为发达,人们通常会认为,那里的就业机会会很多。因此,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就业地区就首先选择此类地区,从而形成了地区扎堆的现象 。而相对不发达的地区,象大西北,西藏等地区却没有那么抢手,其实这些欠发达地区才最需要人才,去建设,去发展。
3.其他原因
除了上述2大原因之外,还有许多各方面的因素影响着大学生就业问题,如性别问题,相关资料表明,女性毕业生的就业率比男性毕业生低6.4%。还有,城乡区别问题。据报道,来自农村的毕业生的就业率比来自城市的毕业生的就业率低10.09%。......
三、引发的心理问题
(1)焦虑心理
焦虑心理是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常见的心理障碍之一。一般在大四上半学期时,毕业班就有很多的同学反映出他们的心里存在某些焦虑。致使他们有顾虑的主要问题是:所学专业就业前景不好,能否找到一个适合自己专业特长、工作环境优越的单位:屡屡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怎么办;表现得更为焦虑。这种焦虑,使大学生在毕业时段精神负担过重,紧张烦躁、萎靡不振。这种急躁心理常使他们忧心忡忡,烦躁不安,心理紧张.无所适从,甚至自我失控。他们恨时间过得太慢,怨用人单位优柔寡断,他们希望在应聘桌上就能一锤定音,如愿以偿。在急躁心理支配下,在对用人单位信息掌握较少或不全全面的情况下匆忙签约。一旦发现未能如愿,后悔奠及,甚至毁约,失却信用。
(2)自卑心理
在择业中,因为遭拒次数太多使他们缺乏勇气,不敢面对竞争、参与竞争。有个别学生当他拿到某单位的录取函时,自己都不敢相信,觉得自己成绩平平(未过英语四级),只是和同学一起去碰碰运气的,没想到会录取,十分担心这个单位会不会在他毕业前找到更好的人选而放弃他。自卑心理更多见于屡遭挫折之后的学生,他们在一次次的被拒签后,觉得自己事不如人,不敢再作大胆的尝试,尤其是一些不善言辞性格比较内向的和一些受到过处分的毕业生,认为就业人群中强手如林,条件比自己优越者比比皆是.自惭形秽,不敢面对面地与用人单位洽谈。他们即使参加应聘面试,心里也是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其实,自卑是一种缺乏自信心的表现.是一种消极的失去心理平衡的心理状态。面对择业市场的竞争.它不仅有碍于自身聪明才智的正常发挥,而且还会产生精神不振、心灵扭曲,以及沮丧、失望等心理现象的发生
(3)、消极应对现象
在参与此次调查的总体人群中,更多的人倾向于(或习惯于)采用消极的压力应对方式,这同样是一种需要调整的习惯。尽管人们在受挫时通常会回避、沮丧等,但是通过学习和适应,也可以逐渐变得更为坚强。调查结果显示,压力应对方式与压力的大小呈现出很高的相关:积极应对导致更小的压力;压力大的人群更多的采用消极应对方式。因此,对于以年轻的80后、甚至90后为主体的大学生就业群体,在管理和应对各种压力方面,更需要加强专业的引导,让他们由习惯性的消极应对所形成的恶性循环中走出来,逐渐形成主动、积极的应对模式。
四、对策与建议
(1)要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增强毕业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增强社会与学校的联系,根据社会需要开设专业、设置课程,不断革新教学形式和内容,才能使高校更好地履行社会服务职能。无视社会需要,盲目培养,就会导致高校毕业生不适应用人单位需要,在就业市场上缺乏需求,形成结构性失业。高校应树立科学发展观,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为基础,培养服务社会各级各类需要的各种人才。在培养中应充分重视市场需求,建立科学的评价、分析和预测体系,把握经济发展形势和就业市场的变化情况,按照社会发展方向设置专业,有效消除结构性失业。
(2)强化学生实践能力,优化人才培养结构。
市场需求是多样化的,不同岗位对毕业生素质的要求不一样。如果高校培养的学生千篇一律,或是心理素质差,或是动手能力差,或是适应社会能力差,其结果必然使毕业生在就业竞争中缺乏竞争力和吸引力。素质教育强调个人素质的发挥,因而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毕业生,可以有效地提高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增强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克服摩擦性失业。
(3)提高就业指导和服务水平,增强毕业生的择业技能。
在就业市场上,毕业生缺乏必要的求知技巧、择业技能差是导致摩擦性失业的重要原因。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作为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应当充分发挥服务职能,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着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通过就业指导和服务,帮助毕业生科学地分析市场、客观地认识自己,有效地消除“供需矛盾”。通过就业指导和服务,帮助毕业生掌握一定的择业技巧,善于在就业市场中“推销自己”,通过市场落实就业岗位。
(4)积极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实现多渠道、多形式就业。
处在新世纪战略机遇期的大学毕业生和高等教育工作者都会发现,我们所面临的时代是一个快速变革的时代。面对不断变化的新形势,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创新的思路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积极引导毕业生突破传统的就业观念的束缚,树立与时俱进的就业观,进一步拓展就业渠道,自觉树立自主创业的思想观念,主动到基层到西部就业。努力实现多渠道、多形式的科学择业,积极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