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俗语说的好,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不是冤家不聚头嘛,其实爱情又何尝不是这个样子呢?两个人在一起又爱又恨的,在心里健康方面这是很普遍的现象。而且这种现象心理学家也认为其实这也是情人之间最为吸引人的地方,就是为了追求自我。
心理学大师认为,每个人都身具“显性”与“隐性”(或称“影子”)人格。换言之,每人除了表现外在众人所见之“显性人格”外,还有个正好相 反,潜藏心底的“影子人格”。
也就是说,一个很活泼的人实际潜藏着很抑郁的一面,而另一个很安静的人,很可能在另一种陌生环境下,变得躁动不安。
用心理学理论来说,“分析型”者的影子人格是“感觉型”,因为“分析型”者着重逻辑思考与客观评断,但是当他在强调与表现“理性”时,便不知不觉地把自己细腻多情 “感性”部分的人格,压抑到潜意识深处,变成隐性的“影子人格”。
于是,当一个遇见一位身具自己“影子人格”的异性时,心中常会有欢喜雀跃的感觉,因为对方彰显出自己所缺乏(或已被压抑)的人格特质。有人说,爱情对象通常都是性格互补,就是这个原因。一个沉默的人遇到一个活泼的人,往往是他的“影子人格”见到了阳光,受到了感召,由此变得极为愉快,受桎梏的心灵,得以自由释放。
我们都知道异性相吸,同性相斥的道理,而这个显示出来的其实就是影子人格和显性人格,这两种人格是相互互补的,就是这样一个相互弥补的过程,被心理学家称之为是完整自我的过程和对自我的一个追求过程。